电气工程系下设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科性质:工学
自动化 学科性质:工学
电气工程系成立于2003年,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两个本科专业。依托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共享师资和教学资源,培养电气工程领域和自动化领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电气工程学科2017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型学科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6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福建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系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学生参与管理9间开放的课外创新实践室。组建“机器人创新实践协会”、“电子设计团队”、“智能车团队”,创新实践之风浓厚,学子在“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国内外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5年累计获得国际、国内奖项200余项,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前景。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就业率五年来均超过95%,进入国家电网等知名单位和企业的人数居同类院校前列;学生考研录取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A类竞赛 2021TI杯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电气系所获奖项
一、办学特色
本系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紧密结合智能电网、电力工业和制造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从人才培养、师资优化、平台建设、校企合作、工程应用五个方面构建新工科背景下的电气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具有电气工程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有影响的应用型专业。
(1)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自主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多种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应用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创建学生课外创新实践中心、组织学生创新团队、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专业竞赛。目前,课外创新活动中心已拥有9间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室,24小时开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专业学子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赛银奖
(爱你从’齿‘开始-新型智能牙刷项目团队)
(2)在师资队伍优化与配置方面,通过常年聘请一批学有专长、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和专家学者作为企业导师,并有导向地实施现有教师进修,夯实专业师资队伍资源,构建了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高效精干、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3)在教学平台搭建方面,本系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针对当前就业形势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要求,继续推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构建机器人理论与实践教学平台,优选教材,满足企业的转型升级的需要。本系已建设完成的实验教学平台由两个中心、三个类别、两个项目组成;其中,两个省级实验中心为电气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电气工程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包括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室三大类。电气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由控制与PLC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发电厂认识实训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两项自主开发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周联清察看我系曾获“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师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的教学设备。
(4)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紧扣应用型大学建设要求,并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与知名企业共建实践实训基地,扎实推进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基地建设,拓展实践基地群,为学生量身打造具有企业工程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横贯大一到大四的“五个一”人才培养工程和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梦在怡迅”等活动,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5)在工程实践应用方面,根据区域经济服务与发展需要,紧扣电气工程认证要求与特点,着力培养具有一定工程知识,能够自主研究与分析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设计针对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能够理解并掌握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打造一支能够就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备创意创新创业及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开拓创新精神及创业实践能力的学生队伍。
教育部副部长陈杰(中)和福建省副省长林文斌(左)参访我系配电网实验室
福州大学校长吴明红(左一)参访我系配电网实验室
二、学科建设
本系坚持立德树人,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得的省级以上项目建设立项有:
(1)2022年获批福建省重大教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电网智能化巡检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2)2021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3)2020年获批福建省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新工科多维度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
(4)2020年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发电厂认识实训虚拟仿真实验;
(5)2019年获批福建省重大教改项目“面向新工科的‘四位一体’立体化电气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6)2017年获批福建省重大教改项目“‘深耕产学合作、推动学用合一’的电气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7)2017年电气工程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型学科建设点;
(8)2016年获批福建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9)2017年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10)2016年获批福建省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试点“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专业群;
(11)2015年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三、师资力量
该系拥有一支以自有师资和福州大学电气学院选派教师为主体,以企业聘任导师为补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构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导师”的师资发展格局。目前共有在岗专任教师58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30人,讲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9人,占教师总数的67.2%。此外,本专业还常年聘请一批学有专长、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和专家学者作为企业导师,协助指导学生专业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工作。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电气工程系
学生第一党支部通过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验收
四、专业介绍
专业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性质:工学)
01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掌握电力系统工程、电子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具有行业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理解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设计方面的能力,能够在电力、能源、交通等行业所属的设备制造企业、研究所及设计院相关工作岗位,从事电气技术设计、开发、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技术工作;也可在政府、公安、海关、消防、商检、公路、机场等部门从事电气技术运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02 名师教学
郑跃胜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助理
研究方向: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郭谋发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福州大学配电网及其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人工智能结合配电网的测量、保护与控制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03主干课程
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气控制与PLC、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等。
04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制定培养计划,理论与实践并重,将实践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大学本科4年培养全过程;课内课外实践能力培养统筹考虑,有机融合,大力开展课外创新创业活动和社会实践。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获得者
2024届毕业生宋泽昊
05就业方向
毕业后,学生可以在电力、能源、交通等行业所属的设备制造企业、研究所及设计院相关工作岗位,从事电气技术设计、开发、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技术工作;也可在政府、公安、海关、消防、商检、公路、机场等部门从事电气技术运行管理工作。此外,学生可继续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专业二、自动化(学科性质:工学)
01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掌握自动控制原理、检测技术与仪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设计与仿真、传感器与执行机构、智能信息处理等专业知识,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具有行业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理解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设计方面的能力,能够在电力、能源、交通等行业所属的设备制造企业、研究所、设计院相关工作岗位,从事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电子与计算机、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系统分析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机器人比赛现场
02 名师教学
王武
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
研究方向:网络化系统控制与滤波;电力电子系统建模与控制;智能算法应用研究等
黄宴委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自动化系主任
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智能控制在工业中的应用
蔡逢煌
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电力电子系统建模与控制、智能控制与工业缺陷检测、嵌入式系统设计等
03主干课程
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运动控制系统等。
04专业特色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制定培养计划,理论与实践并重,将实践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大学本科4年培养全过程。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与福建中海创集团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机器人大赛队员合影
05就业方向
毕业后,学生可以从事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此外,学生可继续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电气工程系 图/电气工程系 文/邓文建 一审/王倩雯 二审/陈雅玲 三审/陈智伟)